IoC-控制反转 与 DI-依赖注入

1、IoC-控制反转

Ioc—Inversion of Control,即“控制反转”。IoC不是一种技术,只是一种思想,一个重要的面向对象编程的法则,它能指导我们如何设计出松耦合、更优良的程序。传统应用程序都是由我们在类内部主动创建依赖对象,从而导致类与类之间高耦合,难于测试;有了IoC容器后,把创建和查找依赖对象的控制权交给了容器,由容器进行注入组合对象,所以对象与对象之间是松散耦合,这样也方便测试,利于功能复用,更重要的是使得程序的整个体系结构变得非常灵活。

其实IoC对编程带来的最大改变不是从代码上,而是从思想上,发生了“主从换位”的变化。应用程序原本是老大,要获取什么资源都是主动出击,但是在IoC/DI思想中,应用程序就变成被动的了,被动的等待IoC容器来创建并注入它所需要的资源了。

IoC很好的体现了面向对象设计法则之一—— 好莱坞法则:“别找我们,我们找你”;即由IoC容器帮对象找相应的依赖对象并注入,而不是由对象主动去找。

Ioc意味着将你设计好的对象交给容器控制,而不是传统的在你的对象内部直接控制。如何理解好Ioc呢?理解好Ioc的关键是要明确“谁控制谁,控制什么,为何是反转(有反转就应该有正转了),哪些方面反转了”,那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:

谁控制谁,控制什么:
我们一般直接在对象内部通过new进行创建对象,是程序主动去创建依赖对象;而IoC是有专门一个容器来创建这些对象,即由Ioc容器来控制对 象的创建;谁控制谁?当然是IoC 容器控制了对象;控制什么?那就是主要控制了外部资源获取(不只是对象包括比如文件等)。

为何是反转,哪些方面反转了:
有反转就有正转,传统应用程序是由我们自己在对象中主动控制去直接获取依赖对象,也就是正转;而反转则是由容器来帮忙创建及注入依赖对象;为何是反转?因为由容器帮我们查找及注入依赖对象,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依赖对象,所以是反转;哪些方面反转了?依赖对象的获取被反转了。

2、DI-依赖注入

DI—Dependency Injection,即“依赖注入”:组件之间依赖关系由容器在运行期决定,形象的说,即由容器动态的将某个依赖关系注入到组件之中。依赖注入的目的并非为软件系统带来更多功能,而是为了提升组件重用的频率,并为系统搭建一个灵活、可扩展的平台。通过依赖注入机制,我们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配置,而无需任何代码就可指定目标需要的资源,完成自身的业务逻辑,而不需要关心具体的资源来自何处,由谁实现。
理解DI的关键是:“谁依赖谁,为什么需要依赖,谁注入谁,注入了什么”,那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:

谁依赖于谁:
当然是应用程序依赖于IoC容器;

为什么需要依赖:
应用程序需要IoC容器来提供对象需要的外部资源;

谁注入谁:
很明显是IoC容器注入应用程序某个对象,应用程序依赖的对象;

注入了什么:
就是注入某个对象所需要的外部资源(包括对象、资源、常量数据)。

3、代码实现

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如何从我们平常用对象的方式转化到用IOC和DI。

首先我们看一下平常用对象的方式,请看代码:

上面的代码实现了写入数据库日志功能,看起来没什么问题,但是如果我要把Mysql改成Oracle数据库,那就得重新修改App类了。实际上这并没有达到解耦。我们可以稍作修改:

现在通过构造函数传递参数就可以实现修改数据库了,由外部注入依赖对象,App对象只是被动的接受依赖对象,所以是反转;哪些方面反转了?依赖对象的获取被反转了,我们可以称其为控制反转。

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来实现一个不用new对应class就可以实例化对象的方法呢?有!PHP中有反射机制,我们可以用反射类来实现。下面看代码【注意其中的make()方法】:

上面程序里IoC容器自动实例化了Oracle类,并注入到App类里,所以我们不需要手动传入,我们可以称其为依赖注入。

上面的代码还是没有完全达到解偶。如果很多页面的构造里都注入了Mysql,但是有一天要把系统换成Oracle记录日志,那我们岂不是全部页面都要改成Oracle?我们再改造一下,添加一个容器处理类Container:

我们把 App 构造的类提示从Oracle类改成 Database接口,这样就可以让容器决定注入数据库类了:

怎么让容器决定注入的类?bind方法里,先是把Mysql类实例化,然后映射到Database接口,make解析实例的时候,会把Database换成Mysql实例,注入到参数里。

以后需要更换数据库时候,只要在绑定容器的地方,把映射类替换掉,所有页面也都生效了。

以上,就是IOC与DI的实现过程。

内容参考自:PHP的反射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IoC基础